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党建扶贫 > 正文
    购物车
    0

    俯首·奋斗·追梦 ——“新疆粮仓”的时代印记

    信息发布者:lhy740483847
    2019-09-01 22:48:02   转载
    每个时代,每个地域,都会有属于自己的集体记忆。“伊犁河水翻波浪,灌溉着牧场和农庄……”这首王洛宾创作于上世纪50年代的《亚克西》,记录的是人们对伊犁丰饶、丰收以及美好生活的畅想。一些人家中收藏着的票证、粮本,则印刻着那个物品短缺时代的生活艰辛。
    伊犁,被称作“新疆粮仓”。如果放在时代的背景下,你会发现,这远远不是一个称号那么简单。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困难时期,曾有这样的记载:当时,许多甘肃农村孤儿被兰州孤儿院接收后,却无力抚养。时任兰州孤儿院院长的樊永华带领200多名孤儿辗转各地,最终,这200多名孤儿留在了伊犁。那时,“粮仓”代表着生存的保障,代表着“民以食为天”。随着时代的变迁,“粮仓”也被赋予了不同的意义。
    新中国成立70年,自治州农业从土地改革到农业合作化,从人民公社到家庭承包经营,再到推进现代农业的进程,沧桑巨变,前所未有。

    拉开时代的幕布,你会看到:那些俯首默默耕耘的人们,那些不懈奋斗的人们,那些追求美好生活的人们,是他们在伊犁大地的书卷上写下了精彩的篇章。

    良种背后

    在州农科所上年纪人的记忆里:上世纪60年代,州农科所靠近公路的一块稻田里,总有个身影在忙碌。早晨起来多早,晚上回来多晚,那人总在稻田里,有时面对秧苗和稻穗在写着什么,有时拿着铁锨在调水、施肥。他叫陈多发,那时是州农科所的水稻技术员。

    据《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志》记载,1949年以前,自治州作物良种选育工作是空白,绝大多数农作物品种引自前苏联或内地,经本地长期种植驯化、选择形成了本地农家品种,农作物良种主要靠农民互相串换和自留、自选、自用。

    那时,在“塞外江南”,吃大米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少量种植中,耕作粗放,品种只有“虎皮稻”且出现退化,亩产仅有100公斤左右。粮食部门每年要从内地调进150万公斤大米,就算这样,吃商品粮的职工也只能在过年时买到两三公斤大米。

    1951年,17岁的陈多发从马来西亚回到祖国。在广州上完高中,他选择了报考新疆八一农学院。1960年毕业后,他被分配到伊犁州农科所。

    为了摸清掌握伊犁的水土资源、生产水平以及风土人情,陈多发随同所里的一些老同志深入各县市农村调查研究。没有车坐,没有马骑,只能靠两条腿走路,有时一天要走二三十公里,到了田间地头还要取样测产,找基层干部群众座谈了解情况,做详细记录。

    在巴彦岱、汉宾等地,陈多发带领农业技术员,除了对小麦、玉米、油菜等作物进行倒茬、轮作等试验外,重点对水稻种植进行着力攻关。杂交,选育,从零开始一点点摸索。日夜劳作,上百亩的水稻平均亩产达到了400公斤,是伊犁有史以来的第一次。

    为了缩短培育周期,后来每年10月,陈多发都要去海南做育种试验。于是,“伊粳一号”到“十号”相继问世,伊犁大米的亩产从最初的100公斤到400公斤,到六七百公斤,品质也越来越好。其中,由陈多发主持培育的“伊粳六号”1985年被评为全国优质大米,他本人也荣获自治区重大科研成果奖,被授予“有突出贡献的高级农艺师”称号,成为享受国家终身津贴的优秀水稻专家。

    那时,在州农科所,水稻专家有陈多发,玉米专家有陈茵,油料专家有李睿先,冬小麦专家有唐文芝、刘俊漪,春小麦专家有俞炳骧,土壤学专家有吴荣祯……在田间地头,他们低着头默默无闻、兢兢业业地为培育适应伊犁本地土壤气候的高产优良品种年复一年地劳作;他们和农工在一个大食堂吃饭,住一样的土坯房,经受着一样的风吹日晒。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志》中记载,1949年后,全州地方、兵团共建设各级育种单位20余个,从事各种作物的专业和兼职育种工作。进入21世纪,全州共选育出冬麦、春麦、玉米、水稻、棉花、甜菜等作物的品种及高代品系100余个,不少品种具有高产、优质、抗病、抗倒、耐盐碱等特点,全州粮食、棉花、油料、蔬菜等主要作物基本实现杂交化和良种化。自治州成为新疆粮食、油料、蔬菜、畜产品、林果等农副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

    奋斗之年

    说到农作物优良品种,人们不会忘记被誉为“中国薰衣草之父”的徐春棠。正是他以及后来科研工作者的不懈努力,让薰衣草这种紫色的神奇植物在伊犁河谷落地生根。

    徐春棠当初并没有想到,他研究的这个小小植物,会影响到一个“下岗女工”的命运。

    2000年6月,从原州利群皮革厂下岗那段时间,是杨建新觉得自己最暗淡的日子。彷徨过后,她带领下岗姐妹卖过皮衣、开过馒头店,甚至想过开棋牌室。创业路上的艰辛,只有身处其中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它的滋味。

    2004年,杨建新遇见了薰衣草。“第一次接触薰衣草,我就认为它是一种与提高人们生活品质有关的东西。”杨建新说,她当时就看好薰衣草的市场前景。在法国,不足4万人的格拉斯小镇香水生产占全世界香水出口量的四成左右,每年香水业创造数亿欧元财富。而伊犁尽管当时是中国薰衣草的主要产地,相关产业却微不足道,沦为低端的原材料提供地。

    经过两年的市场考察,2006年,在伊宁市解放路一个不足100平方米的房间里,伊犁紫苏丽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立。

    “最初,我们也仅仅是一个小作坊,通过内地工厂代加工。”在国有企业工作20多年,当过工程师、副厂长的杨建新明白,如果没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企业不会走得长远。为此,企业成立之初,董事长杨建新就将“科技立企”作为自己的目标。

    2009年,杨建新通过一些途径了解到,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有一项“超临界CO2萃取”专利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却还没有转化。传统薰衣草精油提取采取简单的水蒸气蒸馏法,而采用超临界技术加工的薰衣草精油提取率要比传统方法高20%,其核心成分总酯含量比国际标准规定的最高值58%要高十几个百分点。她敏锐地意识到,这是薰衣草行业的核心技术。

    杨建新赶到乌鲁木齐市,找到专利拥有人赵文军。出于对杨建新他们的支持,原本几十万元专利的转让费,赵文军只要了10万元。因为企业当时还很艰难,杨建新提出分期付款,赵文军也同意了,并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这项技术对于我们企业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杨建新说,此后,随着专利技术的转化,设备和技术人员的到位,企业的产品品质到达一个新的级别。

    随着新一轮援疆大幕开启,在江苏省科技厅的支持下,紫苏丽人又与南京野生植物综合利用研究院对接,在精深加工关键技术攻关、新产品开发等方面展开合作,产品结构得到明显改变。

    2010年,“85后”韩凯乐从塔里木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应聘到紫苏丽人工作。他从默默无闻的基层一线技术员做起,以实验室为家,不分昼夜钻研。凭着执着与坚持,他先后获得了“一种缓释薰衣草水化精油”等多项国家发明专利。伴随着紫苏丽人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国民营科技企业、绿色工厂,韩凯乐也从一线技术员,成长为企业研发队伍的带头人、公司的总经理。

    如今,伊犁河谷的薰衣草产量和种植规模已占全国的95%以上,浪漫的紫色花田年年吸引着游客从全国各地赶来。有业内人士预计,目前,伊犁薰衣草带来的产业综合价值达到上百亿元。

    奋斗当中,依靠“科技立企”,紫苏丽人从原来的“第三梯队”到了“第一梯队”,成为伊犁薰衣草产业的龙头企业。该公司与中国农业大学等知名院校、研究院等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承担着国家、自治区的重点科研项目,不断推动伊犁薰衣草产业走向新的阶段。

    梦想之翼

    据统计,1954年,全州农业总产值仅有1.48亿元;到2018年,全州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630.16亿元。其间,“新疆粮仓”也实现了由单一以粮食种植业为主的传统农业,向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的现代农业转变。

    如今,伊犁是新疆粮食、油料、蔬菜、畜产品、林果等农副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和伊犁马、新疆细毛羊、新疆褐牛的培育基地。

    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州稳定粮食生产,调优产业结构,不断提高农牧业规模化、机械化、科技化、信息化、标准化水平,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农业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

    州直围绕打造芳香植物、牛羊肉、乳品、马产品、蜂产品、蔬菜、果品、中药材、甜菜、粮油等深加工“十大全产业链”,加速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以紫苏丽人、天药生物、福润德、盛康面粉、伊阳蜂业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为代表的芳香植物、肉制品、粮油、蜂产品加工产业链开始不断发展壮大,为农村产业兴旺奠定了良好基础。

    8月初,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的稻田画开始进入观赏期。在该县纳达齐牛录乡,工作人员正在精心准备着。今年,在原先黑色、紫色、黄色和粉色彩稻的基础上,新增了红色、白色两种彩稻,图案更加丰富,也更有创意。在稻田画的基础上,还新增了玻璃栈道、天空之城等游乐项目。

    “察布查尔”在锡伯语中为“粮仓”之意,每年水稻种植面积占伊犁河谷水稻总面积的八成以上。不光是稻田画,每年从初夏插秧开始,就有不少摄影爱好者从早到晚,奔波在察布查尔县的乡村稻田中,用相机留下稻田美丽的瞬间。

    如今,在伊犁,农业已不再是人们传统印象中的“靠天吃饭”“面朝黄土背朝天”,更多地开始呈现出“接二连三”(即一、二、三产业相融合)的趋势。察布查尔县的稻田、霍城县的薰衣草田、昭苏县的油菜花田、伊宁县的“天山花海”等正扮靓着伊犁的乡村,丰富着“塞外江南·诗画伊犁”的内涵。

    1978年,全国农民人均收入只有134元。随着农村改革建立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农民的收入不断增长。2018年,自治州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到13767元。

    麦收时节,麦田里随处可见农民劳作的身影,黝黑的皮肤、晶莹的汗珠、轰鸣的机械,这些都是对丰收最好的诠释。也似乎,这样的场景总是在不停地延续、重复。但是真正深入,你会发现其中的变化。7月,在伊宁县的一片农田里,新疆禾旺农业科技公司的工作人员正在使用无人机巡查农作物的长势、病虫害的发生、土地浇水质量等情况。无人机将这些信息收集完以后,传输到电脑上,负责大数据的工作人员再对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可以完成对农作物的监控,并确定最佳的收割时期。

    阳光下,无人机轻灵地飞过,留下一片绿油油的田野。此时的“新疆粮仓”也有自己的梦想之翼——更强更美更富。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