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身边的事 > 正文
    购物车
    0

    塞外江南·诗画伊犁”的寻梦之路

    信息发布者:lhy740483847
    2019-07-24 18:02:52   转载

    从“边远地区”到热门旅游目的地

    ——“塞外江南·诗画伊犁”的寻梦之路

    70年前,伊犁是人们口中的“边远地区”——从乌鲁木齐到伊犁需要好几天车程。在州档案馆保存的一份1950年的调查材料中,这样描述当时伊宁市区道路:市区的街道全部为泥、沙、石子路……雨后泥泞难行,行人甚感不便。如今,伊犁是国内旅游的热门目的地,在连续数年“井喷式”增长之后,依然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年初,伊犁作为国内赏花游的热点,“引爆春季赏花游市场”。近日,马蜂窝旅游网联合腾讯旅游推出2019年夏季“旅游蜂向标”:国内旅游热度涨幅最快的10个目的地中,伊犁位列第五。

    据州文化和旅游局初步统计,今年1至5月,州直接待游客1300.45万人次,同比增长75.38%,实现旅游收入112.31亿元,同比增长98.22%。

    “中国最美草原”“中国最美森林”“世界自然遗产地”……在拥有优质旅游资源禀赋的同时,自治州不断推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打造“塞外江南·诗画伊犁”品牌进程。作为以“世界级旅游精品”为目标的旅游目的地,伊犁正不断实力圈粉。

    这边风景:“塞外江南”圈粉著名作家

    “一句话,哪里也比不上我们小小的伊犁……”许多年以后,著名作家王蒙在长篇小说《这边风景》的开头里,通过小说中的人物这样赞美伊犁。

    1965年4月,王蒙被安排到伊宁县红旗公社(现伊宁市巴彦岱镇)二大队“劳动锻炼”。在这里,他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沉入到生活当中,与各族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一直到1971年,王蒙离开伊犁,去了乌鲁木齐。

    此后,这个当时“最高的建筑只有3层楼”的地方,一直是王蒙魂牵梦绕的地方,不仅在作品中表现出浓浓的“伊犁情结”,并且一次次地回到他的“第二故乡”。

    在王蒙之前,上世纪50年代,作家碧野以伊犁境内的天山为“模特”,写过一篇脍炙人口的《天山景物记》,并成为中学语文课本当中的篇目。巨大的雪峰,冲激的溪流,蜿蜒无尽的翠绿的原始森林……作家为人们描绘出天山深处的绝美景致。

    “伊犁很美。”上世纪80年代,著名作家汪曾祺在他的《伊犁闻鸠》中表白。那是1982年,汪曾祺和作家邓友梅、林斤澜的伊犁之行,到了霍城县惠远古城、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和尼勒克县唐布拉“百里画廊”,作品收录在《天山行色》中。

    上世纪90年代,陕西著名作家陈忠实来到伊犁,则追寻着林则徐的足迹,写下随笔《伊犁有条渠》。

    蒋子龙、毕淑敏、沈苇……这样的名字还可以列出很多。

    当伊犁还是“边远地区”的时候,它的美并不为更多人所知,如同藏在深山的一块璞玉,静静地等待。但它的声名,在作家的作品中,在摄影师的照片中,在人们的口耳相传中,正逐渐传播开来。

    旅游“井喷”:从无人知晓到声名远播

    “上世纪90年代初,国内游客很少。那时,伊犁只有五六家旅行社,负责外宾接待等一些事务。”伊犁州旅行社协会会长王发强是一位从事旅游近30年的“老旅游人”,在他看来,当时的伊犁旅游,一方面受制于交通瓶颈,另一方面在于人们的旅游意识还不是很强。

    前苏联解体,大量独联体旅游购物者涌入,催生了大量的旅行社业务。各旅行社纷纷招兵买马,并且催生了一些新的旅行社。“那时,伊犁各旅行社的人均创利在全国都排名前列。”王发强说,他就是在那个时期进入到旅游行业的。

    旅游购物并没有红火几年,随着购物者远走乌鲁木齐和内地,渐渐淡了下来。不过,此时的旅行社积累了资金和人员,在当地政府部门的支持下,“走出去”参加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等一些大型展会,国内游也大致从那时开始起步。

    “真正开始红火起来,是在2000年前后。当时,政企分开,走入市场化,成立旅行社的资质也放开了,河谷出现了十来家旅行社。”王发强告诉记者,与此同时,国内人们的旅游意识突然开始勃发,“外地人游伊犁”“伊犁人游外地”的人数猛然间增多。也就是在这一时期,那拉提等一些景区景点开始创建,“空中草原”声名鹊起。

    2010年7月,精伊霍铁路刚刚开通,首趟旅游专列就抵达伊犁,百名来自祖国宝岛台湾及东南亚各国的游客乘坐专列开启了伊犁之行。当年,伊犁河谷即开始出现“一房难求”的情形。

    航空、铁路、高速公路织就立体交通网,瓶颈已然打破。

    2013年,伊犁州旅行社协会成立。自成立起,协会每年都向会员单位发起“文明旅游、行业自律”倡议,营造了稳定良好的经营环境。王发强告诉记者,协会作为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桥梁”,发挥着巨大作用,保证了市场健康平稳发展,从而也给游客带了良好的感受,建立了良好的口碑。

    自治州立足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和景区景点建设,再加上援疆力量的注入,伊犁旅游产业规模和经济总量不断壮大,旅游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旅游人次和旅游收入两项指标每年保持高速增长。

    据统计,2013年至2017年,伊犁州累计接待游客7967.05万人次,5年间平均增长47.2%;实现旅游收入734.3亿元,5年间平均增长49.9%。2017年全年接待游客2905.64万人次,同比增长30.03%,实现旅游收入287亿元,同比增长42%。2018年全年接待游客4118.07万人次,同比增长41.76%,实现旅游收入488.54亿元,同比增长70%,旅游带动就业35万人。

    产业升级:从“景点旅游”到“全域旅游”

    党的十八大之前,伊犁A级景区的数量是11个。党的十八大以来,州直A级以上景区增长了58个。

    2019年度州党委工作会议提出,坚持把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来培育,打响“塞外江南·诗画伊犁”品牌,全力推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

    与以往“景点旅游”思路不同的是,“全域旅游”是把一个区域整体作为功能完整的旅游目的地来建设,实现景点内外一体化,做到“人人是旅游形象、处处是旅游环境”。“这就是说,人人都能融入其中。”王发强用“融入”二字诠释个人与“全域旅游”的关系。

    今年,自治州以《伊犁河谷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修编)》为总纲领,委托中国社科院新疆生态地理研究所编纂《伊犁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对《伊犁河谷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修编)》进行补充完善和提升修编。同时,完成了自驾车旅游规划和智慧旅游规划两项专项规划,各县市相继启动和完成《野核桃沟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那拉提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等10部专项规划、详规,形成了完备的旅游规划体系。

    在“全域旅游”模式下,现代旅游业开始渗透到州直各个行业当中,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催生各种新业态,提升各行业。“旅游+农业”带来乡村旅游的繁荣,从霍城县的薰衣草、昭苏县的油菜花、巩留县的农业生态观光园就能看出端倪;“旅游+工业”催生出工业旅游,州直一些薰衣草加工企业将自己的生产过程也作为景观的一部分;随着“伊犁礼物”的推出,“旅游+文化”正激活文化资源、催生文化创意。自驾游、霍尔果斯边境游、购物免税游、康养旅游等旅游新产品、新业态,正在成为伊犁旅游新的增长点。

    从过去“半年忙、半年闲”,到如今春“火”、夏“爆”、秋“旺”、冬“热”,伊犁旅游正在打开四季模式。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